寒露节气有什么讲究(寒露节气的俗语)
本文主要介绍寒露节气有什么讲究(寒露节气的),下面跟着东辰网详细了解一下吧。
一年有二十四节气,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习俗。眼看寒露节气将至,寒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。它总是被称为寒露。你知道寒露节气的由来和习俗吗?
说到寒露节气的由来,其实跟一个记录有关。《史书》有云。“豆汁指寒露,寒凉时会凝结,故名寒露。”
古书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也有寒露的记载,“九月节,露寒则凝。”
翻译成白话,就是说在寒露里,温度比白露里低,地上的露水更冷,要凝结成霜了。
无论“斗之寒甲为寒露,寒寒之时,必凝成,故名寒露。”或“九月节,露珠寒,便凝。”说明天气寒露时,节气越来越冷,人们开始添衣。
古时候人们把寒露分为三期,每期五天,有红岩客候”红岩客候;两只等着入大水的鸟是蛤;三朵菊花开黄花。”
“等雁来客”是指在寒露季节,大雁会排成一字或人字队列向南方迁徙。“等鸟入大水成蚌”是指天气转冷,鸟少了,海边出现很多蚌。它们的彩色条纹与鸟类的非常相似,因此被误认为是鸟类。“三等菊开黄花”是指菊花盛开,颜色鲜艳。
虽然正式到了寒露的日子,但是天气已经提前预测到寒露的到来了。总之,天冷了,多加衣服!
一般节气都有一些活动,包括寒露,寒露节气也有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。
寒露的习俗之一就是爬山看红叶,因为重阳节正好在寒露节气前后。这个时候是爬山赏景的最佳时机,就像北方的枫叶,繁花似锦,五彩缤纷。
除了爬山看红叶,还有斗蟋蟀的习俗。在北方,有斗蟋蟀的民俗。在北方,一般听到蟋蟀鸣叫就意味着秋天,天气越来越冷。斗蟋蟀始于唐代,南宋有一本专门研究斗蟋蟀的书,叫《促织经》。可见这种习俗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,而是由来已久。
在南方,斗蟋蟀不流行,但秋钓很流行。寒季气温下降,鱼儿游向水温高的浅水区,故称“秋钓”。
说到风俗,一定要吃。俗话说“西风响,蟹脚痒,九月团脐,十月团尖。”寒露季节,母蟹卵饱满,黄膏丰满,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。
农历九月以后,最好吃的是公蟹,但吃蟹也要讲究人,比如过敏体质、胃寒、孕妇、高血脂的人,最好不要吃。
露节气的习俗很多。来分享一下你家乡的一些风俗吧。
了解更多寒露节气有什么讲究(寒露节气的俗)相关内容请关注东辰网。
本文由东辰网发布,不代表九游娱乐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ktwxcd.com/shzs/8035.html